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才建设

王德正

发布日期:2024-06-07   作者:水稻所    来源:水稻所    阅读:


姓名:王德正

出生年月、学历及职称、职务:

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学士,研究员

个人学习及工作经历:

1979-1983,安徽农学院,学士学位;

1983.8-1985.11,安徽省庐江县白山农技站工作;

1985.11-1993.5,安徽省庐江县种子公司工作;历任技干、股长、副经理;

1993.6-2017,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

其间, 1998.9-1999.2,新加坡淡马锡研究院研修半年。

研究领域及方向:

水稻遗传育种;主要从事两系法杂交水稻选育研究及其优质高产、轻简高效栽培。

学术成就:

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安徽省重大攻关等科研课题16项。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04年获安徽省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安徽省杰出青年创新奖,201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育成通过技术鉴定的广茉S、新二S、矮占43S、株选638SZ913S、广茉HSW226SWA918S、广茉KS、新二KS、矮占43KS、天和S2301S等水稻温敏核不育系18个,培育通过审定的皖稻161、皖稻181、华安3号、两优100、广两优100、新两优998、广两优6308、皖稻111、皖粳97等水稻新品种16个。近年来,在水稻转基因育种方面取得进展,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杂交转育了多个抗螟虫温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重要的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别聚合了抗螟虫、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基因,为抵御水稻生产上主要病虫灾害发展减肥减药绿色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研究重点:一是解决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难题开展永久型核不育系育种;二是解决直播栽培倒伏问题利用半显性矮秆基因培育矮秆杂交水稻品种。

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品种保护权16项;撰写有关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3篇,参与《安徽稻作学》、《中国杂交粳稻》2部专著编撰。

固定电话:0551-62160454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路40号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230031

电子信箱wdzhengqin@163.com

本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