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服务

水稻中后期抗逆保丰收技术建议

发布日期:2022-09-01    来源: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 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阅读:

7月中旬以来,我省大部地区遭遇较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对处于孕穗和抽穗期特别是抽穗扬花期的水稻影响大。825日出伏以后,随着冷空气频繁南下,高温酷热逐步缓和,冷暖交汇带来的降雨对缓解此前的旱情有利。8月下旬以后,将是我省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为减轻或弥补前期逆境对水稻丰产稳产的不利影响,强化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争取丰产增收,现提出水稻中后期抗逆保丰产技术建议。

一、影响产量主要因素

影响水稻中后期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倒伏、早衰、贪青、病虫害等。其中,倒伏发生原因除品种因素外,主要有:偏施氮肥,封行过早,造成茎秆基部节间徒长;土壤耕层浅,灌水过深,栽植或直播过密,根系生长发育不良等。发生早衰的原因主要有,前期生长过旺,中后期群体与个体竞争加剧,加速了器官衰亡;后期肥水管理不当,断水过早,养分补充不足;土壤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能力减弱。发生贪青的原因主要有:低温、冷害及土壤干旱等因素导致正常生长发育受到阻碍,营养物质转运不畅;光合作用强度和光照时间不够,加重贪青程度;氮肥用量过多或施用时间偏迟,营养体后期生长过旺,易出现贪青现象。水稻中后期是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其发生和为害程度受品种、气候、栽培等多种因素影响。

二、“四防”技术建议

1.精确灌水。在水稻孕穗至齐穗期采取浅水勤灌,一般可保持水层5-6cm;乳熟到黄熟期,采取间断灌水的措施,即灌水2-3cm水层,任其自然落干,待无水时再灌;成熟前7-10天视田间具体情况适时断水。可增加土壤通气性,增强水稻根系活力,起到养根、保叶、壮秆作用。

2.巧施粒肥和叶面肥。水稻幼穗0.5厘米左右时,可依据水稻长势情况,亩施氮磷钾复合肥5-10kg作粒肥;遭遇低温时,可叶面喷施2%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液,以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有效防止早衰。

3.科学防治病虫害。后期病害主要防治稻瘟病,坚持早防叶瘟,预防穗瘟。防治叶瘟应在发病初期,田间病指达到2级时及时打药;预防穗颈瘟必须在水稻破口期打第1遍药,品种发病风险高、气象条件适宜病害流行时,要在齐穗期打第2遍药,如遭遇长时间低温阴雨,可再防1次。防治药剂应兼防纹枯病、稻曲病,做到一喷多防一喷多效。虫害防治方面,应着重防治对稻米产量、外观及品质影响较重的稻飞虱及二化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