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二化螟发生趋势及防治建议
目前,正值水稻生长期和二化螟预防的关键时期,鉴于二化螟冬后虫口基数明显偏多、5月上旬蛾和卵量明显偏高,结合历史数据、水稻种植情况和气象预报等因素,对一代二化螟发生趋势进行了综合研判,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监测预警,抓住防治适期,实施综合防治。
一、发生趋势
预计一代二化螟在沿江及江淮南部的混栽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其中早稻田、再生稻头季田、单季稻秧田和早栽单季稻大田易受一代二化螟集中为害。预计一代二化螟全省发生面积约 800 万亩,卵孵高峰期沿江江南为 5 月中下旬,沿淮、江淮中北部和大别山区为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
二、防治技术意见
(一)防治对象田。早稻大田、再生稻头季田、单季稻秧田和冬闲田早中稻。
(二)防治适期。沿江江南为 5 月中下旬,沿淮、江淮中北部和大别山区为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一代二化螟发生程度偏重以上地区 10 天后开展第二次防治。
(三)防治指标。亩卵量100 块,或枯鞘丛率 8%-10%,或枯鞘株率3%。
(四)防治技术。积极推行翻耕灌水灭蛹、栽培避螟、种植香根草等农业措施,推广二化螟性诱、释放稻螟赤眼蜂、人工摘除卵块等技术,控制其危害。绿色防控区在卵孵始盛期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Bt.)、多杀霉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印楝素等喷雾防治。化学防治高抗和中抗稻区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乙多·甲氧虫酰肼、阿维·甲虫肼、茚虫威、四唑虫酰胺等,高抗地区慎用双酰胺类药剂;敏感和低抗稻区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配剂、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等。
(五)注意事项。各地根据二化螟发育进度制定具体防治时间,重发或多个蛾峰的地区及时开展补治,施药后田间保持浅水层 5-7 天。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一季多次使用同一药剂。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
(供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胡飞、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