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服务

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施肥关键技术建议

发布日期:2023-06-13    来源: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 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阅读:

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是保障水稻高产、降低种植成本、提高资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根据我省水稻生产现状,现从施肥总量、施肥时期、肥料品种和施肥位置等方面提出技术建议如下。

一、施肥总量

1. 目标产量法

根据水稻目标产量和单位稻谷氮素(或磷素,钾素)需求量,确定目标产量下的养分吸收量,再根据土壤丰缺情况确定推荐施肥量。每生产100 kg稻谷平均吸氮量1.793 kg、吸磷量0.374 kg、吸钾量2.008 kg;在一般产量水平下水稻氮素和磷素需求保持不变,当水稻产量达到高产或超高产情况下,每生产100 kg稻谷吸氮量和吸磷量随产量增加而降低(氮从1.88 kg1.64 kg,磷从0.38 kg0.366 kg),但水稻钾需求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加(从1.87 kg2.17 kg)。当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时,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施肥料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建议肥料用量为目标产量下的作物养分吸收量的1.2-1.5倍;当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处于中等肥力时,肥料管理的目标是维持现有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水平,肥料用量等于目标产量下的作物养分吸收量,当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较高时,施用肥料的增产潜力不大,且有环境风险的可能,肥料施用量等于目标产量下的作物养分吸收量的0.5-0.7倍。

2. 肥料效应函数法

通过多年多点试验数据统计,沿淮稻区氮肥推荐用量为13 kg/亩,江淮之间氮肥推荐用量为12 kg/亩,沿江平原区氮肥推荐用量为14 kg/亩,皖南山区氮肥推荐用量为11 kg/亩。磷肥用量4-5 kg/亩,钾肥用量5-7 kg/亩。

二、施肥时期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水稻分蘖期,该时期肥料(特别是氮肥)的供应决定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的比例,是决定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肥料效率的关键时期;二是穗分化期,此时肥料供应充足,有利于促进大穗,保障每穗粒数。氮肥一般情况下采用一基二追的方式施用,基肥:分蘖肥:穗肥=532运筹,移栽后8-10天施分蘖肥,移栽后35-40天施用穗肥,磷肥和钾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超高产水稻,预留20-30%钾肥作为穗肥施用。如果选用缓控释肥料,氮肥也全部作为基肥施用。

三、肥料品种

对于氮肥,宜选用尿素或铵态氮肥,为了减少氮肥损失及适应轻简化栽培的需求,可选用稳定性肥料或缓释肥料;对于磷肥,钙镁磷肥类低浓度磷肥效果要好于磷酸一铵类高浓度磷肥,市场上复合肥的磷源一般是磷酸一铵;在早稻或地温较低地区,分蘖能力差,钙镁磷肥或磷酸二铵类肥料显著增加分蘖数。一般采用水稻配方肥作基肥,尿素作追肥的模式,配方肥的选择要考虑区域土壤养分供应特征。

一般情况下或土壤有效磷含量高的区域,可选用高氮低磷低钾的配方(如20-10-1022-8-10等)或高氮低磷中钾的配方(如20-10-1518-12-15等)。冷浸田稻区、早稻产区或土壤有效磷含量低而速效钾含量高的区域,可选用高磷低钾的配方(如25-13-720-15-1018-15-12等),此类配方肥中增加磷的比例,培肥磷肥力,有利于解决早期温度低土壤磷有效性低的问题。皖南稻区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较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低,推荐选用氮含量相对较低,而磷和钾含量较高,富含钙、硅、镁等中量元素的肥料,如选用热法磷肥作为肥源的配方肥(配方为12-10-8),此类配方肥中磷和钾含量相对较高,以氮为基准施用配方肥,磷和钾的投入量将大于水稻养分吸收量,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一次性施肥方式,建议选用含有树脂包膜类的缓释型复合肥,插秧籼稻建议选用50%28-9-13,或相近配方)缓释型复合肥(其中缓释氮比例不低于40%),插秧粳糯稻或直播水稻选用控氮控钾型50%26-10-14,或相近配方)缓释型复合肥(其中缓释氮不小于40%,缓释钾不小于30%)。

四、施肥位置

基肥建议机械深施,机插秧可采用侧深施肥方式,肥料施于苗侧3-5厘米、深度4-6厘米的位置。

 

(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孙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