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服务

早稻和再生稻集中育秧技术建议

发布日期:2024-03-21    来源: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庐江综合试验站    阅读:

当前,我省已进入早稻和再生稻育秧的关键时节,“秧好一半稻”,培育壮秧是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和增产增效的基础。3月上旬以来,我省气温逐步回升,早稻和再生稻育秧将陆续展开。根据早稻和再生稻育秧期间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提出以下集中育秧技术建议。

一、做好育秧物资准备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早稻和再生稻生产发展,为避免部分地区春播时节出现稻种、育秧基质、秧盘、肥料、农膜等物资供应紧张情况,各地应提早谋划春耕备耕工作,做好育秧各项物资和播种机、插秧机等重要农机具的保养、调试、维修等准备,及时做好区域间协调调度,防止延误农时。

二、选择适宜品种,适期播种

早稻品种应立足于周年丰产稳产,充分考虑晚稻安全齐穗,要合理搭配早、晚稻品种,一般早熟早稻-迟熟晚稻、中熟早稻-中熟晚稻进行搭配。早稻品种生育期一般以105-110天为宜,品种应具备早熟、分蘖力强、品质优、苗期耐寒性强等特性,一般选择早籼常规稻或杂交稻品种;再生稻品种选择应考虑到再生季安全齐穗,头季生育期在135天以内(最好≤130天),再生季70天左右,品种应具备苗期抗寒力强、再生力强、产量稳定、米质优、综合抗性好等特点,一般选择生育期偏长的早籼稻或生育期偏短的早熟中籼杂交或常规稻品种。

早稻(再生稻)的播种应考虑气候条件、品种生育期和前后茬关系等因素,从利于出苗、分蘖和安全齐穗出发做到适期播种。我省早稻、再生稻育秧适宜的播种区间为315-25日,当连续3天以上气温稳定通过10℃时,在“冷尾暖头”抢晴播种,早稻不宜迟于4月初,否则双季接茬过紧,选择中籼杂作再生稻的,播种期不宜迟于325日。

三、充分浸种,精量播种

早春季节气温偏低,要做好充分浸种、码堆催芽等措施促整齐出芽。播前晒种2天左右,清水选种。早稻常规稻品种昼夜浸种3天左右,早籼和中籼杂交稻采取“日浸夜露”方式23天,每天人工翻动3次以上为佳,以种子均匀吸足水分为准。浸种可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40%稻瘟灵1000倍液或咪鲜胺复配剂等进行消毒,对易感恶苗病、纹枯病的品种应增加干种包衣或芽后播前拌种措施,增强消毒杀菌效果。早春应保温催芽至露白后备用。

毯苗机插常规早稻每亩用种量5.0-6.0kg,杂交早稻每亩用种量2.5kg左右,再生稻每亩用种量2kg左右。采用精量播种流水线可一次性完成铺土、洒水、播种、覆土。以7寸秧盘为例,每盘干谷播量早籼常规稻控制在110120g,早籼杂交稻和中籼常规稻控制在90105g,中籼杂交稻控制在85100g,干谷与芽谷比一般为1:1.3,具体播量应根据天气、芽率和育秧方式决定,以利秧苗盘根和素质优为好。

四、暗化出苗,培育壮秧

为降低育秧期间温度变化带来的生产风险,提倡工厂化集中育秧,提高秧苗素质。建议采用基质育秧,秧盘底土厚度控制在2cm左右,覆土厚度0.3-0.5cm。播种后集中叠盘暗化出苗,暗化时长取决于环境温度,一般需35天,若堆放环境温度偏低、暗化出苗时间过长,易造成出苗不整齐、出苗率降低甚至闷种,应加增温设备促进整齐出芽,出苗不整齐不宜仓促摆盘,应重新理堆后再行暗化。

棚室育早稻(再生稻)秧,可采取硬床旱育和软床半旱育两种方式,均要求摆盘时盆底尽量与床面紧密贴合,防止失水死苗。秧苗绿化后,重点做好棚室水分和温湿度管理。保证秧苗基本水分需求下坚持旱育管理,做到“四看”:一看土面是否发白,二看早晚叶尖是否吐水,三看午间新叶是否卷曲,四看天气情况。如床土发白或早晚新叶叶尖不吐水或午间新叶卷曲,则秧苗趋于缺水状态,可于傍晚清晨用喷壶、喷雾器补水,一次性补足。若大面积缺水可上“跑马水”,但到位后应立即排水继续旱育。三叶一心后应控水蹲苗壮根,秧苗补水应避开晴热高温。

早春季育秧早晚温差变幅大,需高度重视棚室薄膜保温措施。棚内调控以保温为主,严防温度快速变化,长期高湿应通风降湿。摆盘至齐苗阶段,最适温度为2528℃,温度控制在35℃以内,该阶段适度高温可促齐苗;齐苗至栽前一周,最适温度为2025℃,尽量控制在30℃内,遇晴天或阴雨天陡晴应早晨逐步开棚使温度缓慢上升,预防生理性青枯;阴雨天棚内湿度快速上升,可于午间适当开棚降湿;栽前35天逐步“炼苗”适应外界环境,采取“日揭夜盖”直至完全揭膜,夜温≥12℃时可夜不闭棚。

秧苗期,可用4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30%甲霜·噁霉灵或75%肟菌·戊唑醇水剂等药剂主防青枯、立枯、恶苗、纹枯和叶瘟等病害,栽前3-4天喷施送嫁肥、药。

五、适时栽插,搭建丰产苗架

秧苗机插前,大田整平后要适度沉实,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时栽插,做到“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早稻、再生稻毯苗机插秧龄一般在25天左右,栽插时应考虑田间气候、秧苗素质、盘根效果等,经过3天以上炼苗、冷尾暖头、盘根理想时,抢抓有利时机及早下田。早稻再生稻应确保栽插密度,早稻常规稻每亩不低于2.0万穴,早稻杂交稻不低于1.6万穴,中籼杂交稻作再生稻的,应给足1.4万穴以上,根据类型给足基本苗,栽后灌好扶苗水,促秧苗早返青,为后期构建丰产群体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