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再生稻头季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当前我省再生稻头季已陆续进入穗分化期,为保证再生稻两季丰产优质,现提出再生稻头季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建议如下:
一、科学肥料运筹
穗分化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追施穗肥(氮肥、钾肥)可促进幼穗分化、增强茎秆强度、增加每穗粒数,进而提高头季产量。建议亩施3.5~4.5公斤纯N、5.0~6.0公斤K2O。头季收割前15天左右施用促芽肥(亩施4.0~5.0公斤纯N、4.0~5.0公斤K2O),促进再生芽萌发生长,提高再生芽存活率,为保证再生季充足的有效穗数奠定基础;头季收割后2~3天施用提苗肥(亩施4.0~5.0公斤纯N),促进再生分蘖快速生长。
二、加强水分管理
穗分化期-抽穗期保持一定浅水层,抽穗开花期若遭遇日平温度≥30℃,日最高温度≥35℃的高温天气,采取深水灌溉(水层8~10厘米),调节田间小气候,降低冠层温度,缓解高温热害。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以气养根、以根保叶,提高后期根系活力、延缓叶片衰老。头季成熟前需“二次”烤田,一般头季收割前10天左右排水,减少头季机收碾压对稻桩产生的损伤。
三、适时收割,规划收割路线,确定合理的留桩高度。
头季稻达到“九成熟”时及时收割。一方面可保持茎秆中具有较高的营养物质,促进再生芽萌发;另一方面可为再生季提供足够的光温资源,促进再生季高产。收割时,需规划机械行走路线,建议采用“川”字型收割,田地两头作为掉头转弯区,全田碾压面积较传统“回字形”平均降低10%以上,严重碾压区面积可降低50%以上。根据头季收割时间,确定合理的留桩高度。在8月上中旬(8月1日~8月15日)收割,保留基部2.5~3.5个伸长节位(约20厘米~30厘米),提升基部大穗产量贡献,有利于协调再生季穗数与穗粒数,实现丰产;8月15日后收割,适当提高留桩高度,保留3.5~4.0个伸长节位(约30厘米~40厘米),缩短再生季生育期,确保安全齐穗。
四、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
采取“预防为主,绿色防控”的原则,加强病虫情测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在农业、生物、物理等防控技术基础之上,优选低毒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头季穗分化期至成熟期,严格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周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