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水稻防涝抗灾技术建议
近日,沿江江南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导致稻田被淹,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目前在田水稻主要有:早稻、再生稻、进入分蘖期的一季中稻、刚刚播种的单季晚稻等。为降低暴雨对在田水稻的不利影响,提出如下技术建议。
一、暴雨前预防措施
1.对刚播、种子尚未现青的水稻田:一是在强降水前将田间水慢慢增加到3-5 cm深,避免刚播水稻种子遭暴雨直接冲刷造成疏密不匀或出苗少。二是采取覆盖农作物秸秆减轻暴雨对水稻种子的冲击力,避免种子因雨水冲刷造成种子陷入泥巴过深而出苗慢,甚至不出苗。
2.对于播种已经出苗、现青的幼苗:要采取深水护苗,一般田间灌水至仅留水稻秧苗的心叶露在水面,这样能够保证幼苗不受暴雨冲刷,又保持水稻生长点露在水面,避免生长点因淹水而窒息死苗。
3.对于已经进入分蘖期期的单季稻、抽穗的早稻和即将抽穗的再生稻,要开沟排水,适当扩宽沟渠口,加大排水量,确保畅通,并时常观察动态,采取相应的管护措施。
二、暴雨后补救措施
1.及时排涝。对受淹田块,要及时清沟排水,减轻渍涝危害。淹水24小时左右的水稻,当水退后应立即洗苗、扶苗,结合排水冲洗叶片上的泥浆,以恢复叶片正常的光合作用,促进水稻恢复生长。要注意雨后会遇到高温晴热天气,不能一次性排尽田水,保持薄水层,防止高强度的叶面蒸发导致水稻生理失水而青枯死苗。但在阴雨天,可将水一次性排干,有利于秧苗恢复生长。如稻苗受淹后,披叶很少,植株生长尚健壮,田面浮泥较多,也可排干轻搁田,以防翻根倒伏。
2.因时因苗因田分类管护。对受涝田块,及时分次排水,结合洗苗轻露田;要根据苗情分类施策,对于淹水时间较短的稻田,当水退后应立即洗苗、扶苗,以恢复叶片正常生长。对于部分受灾较重的要及时补施速效氮肥,配合叶面喷施浓度为1%的磷酸二氢钾磷酸+碧护或美洲星等调节剂,促进恢复生长;淹没时间短、稻苗受害轻或秧苗较小的田块,施肥量可少一些;受淹时间长、稻苗损伤重或秧苗较大的田块,待生机恢复后分次施用促生肥,不可一次施肥过多,造成肥害伤苗。对刚栽插不久但没有收到严重涝灾(未没顶)的田块(一季中稻),要按照正常管理,及早追施分蘖肥促早发,搭好丰产苗架。要注意在高温晴热时要采取分段排水,防止高温蒸发导致秧苗失水枯死。
3.根据生育进程分类科学水管。对于受淹田块,可以采取排“老水”换“新水”的方法轮换田间水分,达到“以水增氧,以水促根”,迅速恢复秧苗正常生长的目的。对于未受水淹稻田,根据秧苗生长时期和长势,加强水浆管理,大部分中稻处于活棵分蘖期,要浅水勤灌,促早够苗;部分早栽田块,在排水洗苗恢复生机后要严格按照“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要求及早排水晒田,控制高峰苗数,提高分蘖成穗率。
4.加强病虫防控。受淹水稻退水后,要防治水稻基腐病和纹枯病,根据病虫发生动态防治稻瘟病、稻飞虱、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受淹水稻恢复生长后的叶、蘖较嫩绿,易受迁飞性害虫和病原菌浸染危害,要选用对口药剂进行防治1-2次,避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因除草剂会减弱秧苗耐涝力,秧苗受淹后不宜使用除草剂。为避免次生灾害,对淹水时间长的农田,应喷洒杀菌剂和农药进行防治。特别是水稻穗瘟、纹枯病等病害,结合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进行化学防治,减少田间作业次数,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水灾影响,使受淹水稻生育进程延迟,要采用浅、湿、干三种灌溉方式,达到“以气托根、以根护叶,加快水稻生育进程”的效果,使水稻活根、活叶成熟,加强通风透光,促进水稻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和品质;山区受灾水稻要特别注意防止贪青晚熟。
5.毁种及时补种。对冲毁无法恢复的早稻和一季稻,要及时进行抢播补种一季晚稻,6月25日前完成播种。对无法恢复水稻种植的田块可改种秋玉米、秋大豆或蔬菜,确保增产增收。
(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吴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