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服务

我省早稻和再生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建议

发布日期:2025-03-13   作者: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来源:水稻所    阅读:

当前我省早稻和再生稻即将进入育秧阶段,培育壮秧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基础。根据气象部门预测,3月11-31日,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但起伏较大。受冷空气影响,12-16日全省平均气温将逐渐下降6-9℃,可能对水稻育秧存在一定的影响。针对当前我省气候条件和生产特点,提出以下早稻、再生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建议。

一、  提前谋划,备足物资。

近年来,我省稳定推进早稻生产、加快推进再生稻发展,部分优异农资(如高产优质再生稻品种等)需求量较大。各地应根据年度水稻生产目标任务,提前做好稻种、育秧基质、营养土、秧盘、肥料、农膜等物资的准备工作,同时做好播种机、旋耕机、插秧机等重要农机具的保养、调试与维修工作。

二、  因地制宜,优选品种

根据茬口和种植模式,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品种。在保证第二季安全齐穗,充分考虑周年丰产稳产的前提下,早稻适宜选用生育期在105-110天、分蘖力强、品质优、苗期耐寒性强的籼稻品种,再生稻适宜选用头季生育期在135-140天、再生季70-80天、再生力强、耐碾压、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性好的杂交稻品种。

三、  适期播种,科学育秧

1.适期播种

播种期的确定要考虑播种及移栽时候的气候条件、品种生育期以及前后茬关系等因素,做到适期播种。我省早稻、再生稻育秧适宜的播种期为3月15-25日,当连续3天以上气温稳定通过10℃时,在“冷尾暖头”抢晴播种。部分温光资源充足且具有增温设备地区的农户可提前在3月11-15日播种。

2.适量精播

根据品种类型确定适宜的播种量。毯苗机插方式下,常规早稻每亩用种量4.0-5.0 kg,杂交早稻每亩用种量2.5kg左右,再生稻(杂交稻)每亩用种量2.0 kg左右。采用播种流水线播种。播种前2-3天晒种,并用清水选种。选用咪鲜胺复配剂等药剂浸种消毒24小时左右,清水洗净后再浸种12-24小时,控制水温在30℃左右,露白后备用。

3.工厂化集中育秧

建议采用育秧基质或基质加营养土(基质与营养土按1:1-1:2混合)育秧,秧盘底土厚度控制在2.0 cm左右,覆土厚度0.3~0.5cm。播种后叠盘暗化处理48小时,保温保湿,待齐苗后摆盘。在拱棚内摆盘时注意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合,防止失水死苗。秧苗绿化后,以调温控湿为主,促根下扎,棚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若棚内温度达到30℃以上,及时通风,防止高温烧苗。苗期如遇到低温阴雨,应适时通风换气,改善棚内环境,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适当控水,保持秧盘土壤湿润即可。在移栽前3天要控水炼苗,防止盘根力下降,影响起秧和机插。密切注意苗期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对症用药防治,重点防治稻蓟马、立枯病、青枯病、苗稻瘟等病虫害。低温来临前或寒潮过后,用1000倍液敌克松或2000倍速咪酰胺喷洒,防烂秧死苗。移栽前3~5天每亩用5kg尿素兑水500kg于傍晚浇施;移栽前1~2天,用25%吡蚜酮悬浮剂1500倍液喷施防治病虫害,做到“带肥带药”下田。

四、适时移栽,构建丰产群体

精细整地、适度沉实,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时栽插,做到“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早稻、再生稻毯苗机插秧龄一般在25-30天,待气温达到移栽条件时,适时移栽。早稻机插常规稻不低于2.0万穴/亩,杂交稻不低于1.6万穴/亩;再生稻(杂交稻)机插每亩1.9万穴左右,确保栽插密度,为构建丰产群体奠定基础。因地制宜推广机插侧深同步施肥技术、插喷同步施药技术,加大缓(控)释肥、绿色生物农药应用,提高肥药利用效率。

 

(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周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