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乐“稻”话“粮芯”,国际合作结硕果——我所科研人员在科技日报“一带一路”专栏分享交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从愿景到现实,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为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公认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2023年10月17日到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我所“抗旱水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创新团队朱倩博士受科技日报邀请,作为青年科学家代表,分享在“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成长故事,交流节水抗旱稻新品种的培育过程和应用前景。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人口数量多,农业GDP占比高,对借势“一带一路”建设谋求本国农业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我所“抗旱水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创新团队长期从事抗旱水稻育种研究,培育了一大批适宜东南亚、南亚种植的常规和杂交水稻新品种,在安哥拉、巴基斯坦、孟加拉、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功试种,受到广泛好评,取得显著效益。
近年来,水稻所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高度重视国际人才交流,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承办“一带一路”专业人才国际培训班,培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科技人员300余人次,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构建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贡献安徽力量。
科技日报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0r7m4jf-B3IcNR4gqzlew